雪漠:民勤的过去和未来(4)——“从岭南到西部”之七十一
(四)民勤治沙站
我们继续往前走,就到了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,这个治沙站是甘肃省的省级事业单位,由省里直接拨款,常年有固定职工住在这里面,治沙站给他发工资。这样的治沙力度,是别处没有的,只有民勤这儿才有。这个场地也很大,直接建在沙漠上。
省里建这个治沙站的意义,主要在于培养一些沙生植物,也负责一些沙漠的绿化工作,像研究一些绿化沙漠的树种啊,研究一些治沙方案啊之类的。除了工资之外,土地上的收益——也就是他们研发出来的东西卖来的钱——好像也归这儿的员工和场部。
民勤的老百姓因为勤劳,所以收入非常可观,但是他们的生活其实并不好,因为有大量的收入都用来供孩子上学了。每年有四千多名学生到外地上大学,一个学生按照每年一万五来算,四千多个学生,大概就是六千万,这些孩子毕业之后,大多就留在城市里,不回家了,于是就在城里安家立业。有些人会把父母也接到城里,但有些父母仍然会留在乡下。孩子们还年轻,没什么储蓄,所以娶妻买房的钱,实际上仍然有一大部分落到了父母的肩上。所以,民勤的老百姓虽然收入很好,但是生活仍然普遍“紧张”。
虽然这儿有他们的宿舍,但现在已经不住人了,这里大部分人都住在城里,这儿离城市比较近,他们就像都市里的白领一样,每天在这儿和城市之间来回。
这里种了一些枸杞,但长得不太好,民勤这儿的土壤可能不适合种枸杞。附近还种了很多沙生植物,和大片大片的沙枣树林。
我们看到地上有很多冰草,《西夏咒》中雪羽儿从蝙蝠洞里出来,下山的时候就是割的冰草,搓成绳子把自己吊下山去的。冰草是西部常见的一种植物,特点是生命力非常强,长得也比较高,很有韧性。
慢慢地走到治沙站的后面,我们发现这些沙漠其实已经死了,再也不会危害人类了,因为沙漠里的所有沙子,都被一些沙生植物和一些网状的东西挡住了。
这个网状的东西,是专门固沙的一种装置,在凉州长城乡那边的腾格里沙漠中也有。《白虎关》中兰兰和莹儿在盐池打工的时候,就干过固沙的活儿。过去,这种网状的东西是由麦草织成的,把它压在沙子的表面,盖上些土,沙子就没有办法移动了,基本上就等于死了。现在不用麦草了,改成一种塑料的东西,这样既可以节省劳动力,也可以大面积地进行治理。
这儿有一块板子,上面写了很多治沙的方案,相当于对这个治沙站的介绍。
这个是黄毛柴的黄蒿,结上籽之后,它就会发生变化。秋霜一掠的时候,黄毛柴就慢慢地干了,黄毛柴籽就可以捋下来,做面的时候撒在里面,当然也可以拿去卖。《大漠祭》中灵官和他嫂子去沙漠里打沙米,实际上打的就是这个东西。
我们在这个治沙站里,还发现了明长城的烽燧墩。战争的时候,烽燧墩是传递烽火用的。蒙古人一入侵,战士们就在这儿点上狼烟,大概十里一大洞,五里一小洞,一直传到京城,或是驻兵的指挥所那儿,那里的军官一般就可以处理一些紧急事务,如果处理不了的话,再继续往京城传。
这一截是明长城,属于朱元璋时代。朱元璋时期的版图很小,大部分的蒙古地区他都没有占领。所以这个明长城,主要目的就是防御蒙古人的,它属于南北方向。这儿离蒙古不远,隔着一道八十里大山。他们当时在这里有驻军,一个烽燧墩一般会有几十或几百名士兵值班。
(续)
——2014年7月14日写于香巴文化之旅途中
雪漠文化网,智慧更清凉!www.xuemo.cn
评论